札記

把五感札在一起記下來

Saturday, December 10, 2005

人人都有一雙會打字的手﹐終於明白了。

我們的永遠。


因為功課關係﹐寫了一點有關年輕人流行文化的淺見。

文章上半部份是有關一報導LOLITA節目的﹐都是一些無關痛癢的開場白﹐故刪去。


事實上﹐這一種抗拒長大﹐抗衡現實社會(制度)﹐希望永不長大的情意結不單單是我們二十世紀的一代年輕人﹐甚至近期再度興起的 kidult 的專利。 早在十九世幾初的<小飛俠>已說明人類在青春期間﹐有未成年到成年的轉折點特有的背絆權威性﹑有被受接納及表達自己的身份認同需要 (故易趨向朋輩影響) 等與常態成年人跟從建制﹑有自我接受等自我認同能力對立。如此看來﹐LOLITA這種新生衣著潮流文化與五十年代的樂與怒﹑六十年代的嬉皮士﹑七八十年代大行其道的龐克﹑歌德﹑新浪潮﹑的士高文化﹐抑或是近年的嬉哈( hip-hop) 都不過是同曲異譜﹐新瓶舊酒地把他們的外在貫上新形態﹐重心意識則不大多變。當然﹐變是有的﹐否則LOLITA的出現是多餘的﹐多餘而重疊的文化不能於日新月異的日本孕育二十年之久﹑更不能把這一鼓LOLITA風吹到香港﹐掀起一番LOLITA熱潮。


究竟這群穿著娃娃裙﹐打扮成一個個十五六歲少女﹑或十六世紀西方上流社會的端裝少女﹑或一臉死白的死亡娃娃的理念有何不同﹖從她們的衣著及行為上﹐我們可略知一二。常見的LOLITA少女的打扮多以活潑少女﹑優雅古典娃娃及貴族少女作為藍本﹐用輕柔飄逸或莊重的雪紡薄綢打以縐褶的套裝﹐要不然就是滿鋪緞帶蕾絲的蛋糕傘裙﹔即使是在旺角街頭常見的黑白二色LOLITA﹐恐怖得如外語片<娃鬼回魂>的蒂芬妮﹐仍不失小女孩迷失無助時的茫茫模樣。由此可見﹐她們對現實社會上的一切無參與感﹐甚至可以說她們抽離世俗﹐活在自己想像出來的華麗烏托邦﹕像後十八世紀的洛可可﹐她們自以高雅卻庸俗﹐她們自得其樂﹐如西方淑女明媛﹕每天過著以吃茶點﹑談論時興玩意﹑道人長短﹑妝身裝身待嫁為人生樂趣和最終成就。LOLITA的精髓不同於其他早期的潮流文化。早期的潮流文化多包含明確政治視點﹐如嬉皮士對社會事務的主動參與性﹐高舉和平﹔如龐克推崇個人主義(極端為支持無政府主義) ﹐以毀壞公物表達對社會的不滿﹔LOLITA就如續漸跟隨著不同年代電青少年文化演變﹐自七十年代未的士高油脂群以崇尚名牌﹑鼓吹消費享樂等較個人的強烈意識追求(或麻木) ﹐淡化群體政治自覺主體性﹐續趨向政治冷感﹐失去參與社會事務的義務意識。而其娃娃形象﹐相對於龐克身上隨處可見的窩釘﹐更菱角分明地顯示了LOLITA面對社會(主流/制度) 時手無寸鐵的無力感。